學習歷程檔案

科大教授怎麼看備審

國立臺灣科技大學 建築系
邱奕旭 副教授兼系主任

我們希望看到有語言專長,或是音樂、美術、文學甚至體育表現優異的才能,也可以是結合數位科技、多媒體等技能的創作。

請問教授,您所在的國立台灣科技大學建築系,希望招收到什麼類型、特質的學生呢?

本系以培育建築專業領域人才,並以符合產業需求、尊重多元發展為目標,希望招收具備優異溝通能力、學習態度良好、對建築多面向領域知識擁有熱忱與好奇心,並且願意嘗試實作,從做中學的同學,一起投入台科大建築學習的領域。

歷年來系上同學學習特質多樣化,且志趣廣泛,而教學尊重多元發展,例如每年提供眾多國際交流學習機會,對具備語言專長的同學,擁有難得成長開拓視野的經驗;對數位科技深具興趣的同學,能夠接觸到三度空間資訊的相關訓練;對環境永續發展、智慧及綠色建築領域,願意投入的人力,可接受到完整扎實的基礎;以及對於歷史文化保存、空間設計創作、建築理論探索、空間美學與藝術等面向,具備投入發展志向的學習者,皆可能成為我們招收的潛在對象,而透過備審資料的呈現,將會有利於我們更進一步認識同學,發掘個人特質。

請問您會如何看待學生的「課程學習成果」?學生擔心呈現 「課程學習成果」不完美之處,怎麼辦呢?

學習歷程檔案的呈現,比起以往透過單一成果評判的標準,更容易貼近學習狀況的真實,在課程學習成果中的資料,最終的結果呈現不盡然會是唯一的取捨標準,往往學習過程的個人化紀錄、採取步驟的嘗試與推敲過程,甚至於看似不完美結果的檢討與個人的回饋,重要性不亞於可能僅以數字或量化呈現的答案,學習歷程檔案的作用之一,是讓審視者更能深化對於學習者的認識,並忠實勾勒出個人學習的狀態,深入描述課程學習的過程與認知上的獲得,可能對於某些接收端的審視老師而言,實質意義超越了對於所謂的成果「不完美」的擔憂吧。

請問您希望透過學生的「多元表現」看到學生什麼樣的特質或能力?若學生與家長會擔心內容不夠豐富,您有什麼建議呢?

自從學習歷程檔案開始實施以來,許多同事最常被家長及學生追問:審查時最想要看的是什麼?而我們也很想詢問申請者:最想給我們看的是什麼?在多元表現類別呈現的實質意義上,我們希望是尊重多元適才適性的發展,重質不重量,貴精不貴多,不應該淪為收集勳章的競賽:累死自己,去追求永遠覺得不夠的獎項,不如好好利用精簡的篇幅,讓大學端老師有機會看到忠於自我、青春精彩的一面,深入介紹自己的個人特質與能力,以本系來說,除了一般學業表現,我們也希望看到有特殊語言專長,或是音樂、美術、文學,甚至體育表現優異的才能,或者是課外自我探索的紀錄或成果,也可以是結合數位科技、多媒體等技能的創作或研究,在多元表現的空間裡,值得學生與家長一起思考,如何讓老師有機會認識課堂外的你,以及你生活經歷。

學習歷程檔案新增「學習反思」的設計,您會期待從學生的「學習歷程自述」中的「高中學習歷程反思」看到什麼呢?對於志向轉換、或比較晚才決定方向的學生,您有什麼建議嗎?

對於學習歷程的自我反思能力,是一項可以認識同學學習力與思考力的重要依據,得以看見成績分數以外的質的描述,也可以瞭解同學自我認知的能力,有利於在團體制式評估的系統之外,回應到個人特質的價值彰顯,也有助於釐清對未來學習可能狀況的認知,因此,在該項目內容中,希望能看見同學們針對過往學習主要科目,說明擅長及困難之處、優勢及挑戰、過程與成長的經驗、自我評價以及建議、延伸、可能性的想法等。

凡是努力過,不會空手而回、徒勞無功的,即使對於志向轉換、或是較晚決定方向者,在先前或原有道路的付出,一定會有值得書寫的價值,其轉換的過程,本身也是一種收穫與驗證,在現今講究跨域學習價值的時代,可以自我斟酌過往學習歷程中,對於未來的學習有何啟發以及提供何種養分?成為我的助力,不應該有任何學習的過程是白費的,在學習的路徑中,有機會加上沉澱與過濾的思考,相信可以更容易提取出有價值的人生成分。

您會期待學生如何從備審資料中反映學習動機?鼓勵學生抱持什麼心態來進行和準備、與面對過程的諸多不安呢?

我們期待的學習動機,應該不會是人云亦云、可想而知的刻板印象,而是能夠主動了解各學系重點學習內容,並嘗試理解各科系教學特色與方向,並利用對課程規劃的認知,熟悉未來可能的學習方式與挑戰,甚至基於科大與產業互相著重的特色,能夠預先並較為清晰地設想生涯的準備,如果能從備審資料中觀察到上述重點,應該無論對於任何系所的申請,都有相當助益的。

面對備審過程的不安,是每位身為家長或同學必然的過程,若回歸到學習歷程檔案的精神,仍需把握住適才適性的選材要旨,以往單純以考試分數作為取捨標準,已不再是未來適切的媒合方式,當科系找到合適的學生,同時也是同學找到了合適的科系,應該是彼此最大的幸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