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歷程檔案

科大教授怎麼看備審

國立臺灣科技大學 電子工程系
阮聖彰 特聘教授

多元表現希望看到學生在課堂外有沒有潛力學習新的事物,重點是「質」不是「量」,做「好」一件事比做「完」很多事更重要。

請問您會如何看待學生的「課程學習成果」?學生擔心呈現「課程學習成果」不完美之處,怎麼辦呢?

我本身會以學生「嘗試錯誤」的角度來看待學生的學習歷程,學生應該是不斷的嘗試來學習,而不大可能一開始或一繳出的報告就是完美的,學生有沒有實際親身體驗的去經歷整個經過,至為重要。比方說,高一看待問題的角度,到了高二或高三就不一樣,當您忠實的記錄下來,也記錄了思考的脈絡,這之中沒有標準答案,而是不斷的反思,更進一步了解自我,因此,課程學程成果中,「觀察跟分析」的呈現遠比結果來得重要。

請問您希望透過學生的「多元表現」看到學生什麼樣的特質或能力?若學生與家長會擔心內容不夠豐富,您有什麼建議呢?

學生在課堂上沒學過的,以及欠缺的的地方,有沒有潛力學習新的事物。我覺得內容豐富是很主觀的,重點是「質」不是「量」,做「好」一件事比做「完」很多事更重要。

學習歷程檔案新增「學習反思」的設計,您會期待從學生的「學習歷程自述」中的「高中學習歷程反思」看到什麼呢?對於志向轉換、或比較晚才決定方向的學生,您有什麼建議嗎?

我希望能看到學生面對自我,尤其是打破自己或大家原本對某事物的刻版或期待印象,發現自我,與自我對話,這每個人都會不同,就像看一本書寫心得,如果真的用心,必定會跟自己過往的經歷有所連結,產生不同的漣漪。志向轉換也是學習反思的眾多結果的的一種,其實「探索」與「反思」是因果關係,相互為用,並沒有那段時間長或短才是正確的,很多人也花了很多時間才找到自己的興趣或志向,也有可能一直在改變,所以,忠實呈現「自我」就是最好的。

您會期待學生如何從備審資料中反映學習動機?鼓勵學生抱持什麼心態來進行和準備、與面對過程的諸多不安呢?

我想必須清楚「證明」自己的動機,而不是千篇一律跟大家一樣,舉例來說,「我喜歡打手遊,所以我想要當成程式設計師,這樣就過於淺顯,也很一般,如果換個說法,因為在玩手遊的過程中,發現有遊戲有時會有跑不動的現象,一開始是以為手機性能太差,後來經過一連串的查證,發現,原來網路是一個很重要的因素等等,所以發現這是有趣的問題,所以引起我研究…的動機」,這樣寫來就比較深刻,也無法被替代,當然是要親身去體驗的。

其實面對一個大家都不知道的制度,一定會不安,但是只要我們了解要求這些資料背後的意義,就不會緊張,也更能貼近自己、描述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