樹德科技大學
休閒遊憩與運動管理系
教學目標
本系以培育具國際觀之休閒遊憩與運動產業人才為目標,設計「體適能規劃與指導」、「戶外休閒遊憩規劃與指導」、「場館規劃與管理」三大特色領域等之專業課程模組,並依據專業課程規劃,冀望積極達成培養休閒遊憩與運動管理專業人才之目標,包括:培養戶外休閒遊憩規劃與管理人才;培養職業運動、休閒運動與運動俱樂部之經營管理人才;培養運動場館規劃設計與管理之人才;培養運動訓練與健康指導之人才;培養運動產業行銷企畫人才。並採多元發展模式,發揮教學、訓練、研究、推廣及服務等功能。
課程規劃以落實本系教學目標而設計。大一課程著重管理理論與休閒遊憩基礎課程,並結合通教育學院之創造思考問題解決及科技整合等大學教育之基礎核心通識課程,讓學生擁有基礎的專業能力;大二與大三課程則延續大一課程,並著重遊憩管理、運動管理、運動行銷等技術能力之精進,於通識課程方面,則加強相關的人文、藝術、科學、語言以及法律政治等有助於提昇專業能力之課程;大四的課程則著重整合休閒遊憩規劃與運動管理能力的培訓。此外,亦鼓勵學生跨系及院選修,培養學生跨領域整合運用的能力,增加多元學習機會與職場競爭力。
研究發展及特色
本系教師每年度均透過舉辦講習、產學合作、研究計畫案等方式自我充實與成長,另外除了參與校內外多場次的教師成長活動之外,學校亦規定教師每年度均要參加兩場次的成長活動,因此這方面的充實及成長情形相當豐富。
本系教師們亦積極參與國內外研討會及研習會,及國際進行辦理短期研習、演講,從中吸取新知充實專業,教師透過講座、產學合作、研究計畫案進行實務經驗充實更是不勝枚舉:109-113學年本系教師參與國內研討會總共19場次,發表期刊論文共有28篇(一人發表計算為一篇)、專書著作共有2本;另外,109-113學年度教師產學合作總共有36案。本系期刊發表部分,彭逸坤老師發表於大專體育學刊及歐洲運動科學期刊 (European Journal of Sport Science)等為TSSCI及SCI期刊,林秉毅老師發表於永續期刊 (Sustainability) 為SSCI期刊,羅志勇老師發表於華人運動生物力學期刊屬於TSSCI期刊,曾建興老師老化及實驗期刊(aging clinical and experimental research)及公共健康期刊(Frontiers in public health)屬於SCI期刊。
本系課程三個特色領域:「戶外休閒遊憩規劃與指導」、「體適能規劃與指導」、「運動場館規劃與管理」之專業課程模組,課程內容採多元發展模式,並整合教學、訓練、研究、推廣及服務等面向,具體培養學生能力,教師學術專長符合各模組設計課程內容。此外,本系教師專業證照共計175張,以彭逸坤老師為例,其具備中華民國國家A級排球教練證、國家A級沙灘排球教練證及國際沙灘排球教練證;許龍池老師則具備中華民國匹克球總會運動教練證、中華民國撞球總會運動教練證、中華民國水上運動協會溯溪指導員證照等;陳武雄老師則具備中華民國體適能瑜珈協會初級矯正運動指導員合格證書及中華民國紅十字會CPR及AED證書。
課程規劃
依循本系之就業市場發展趨勢,本系將教學目標定位在培育三大特色領域之人才,相關「休閒遊憩規劃與指導」、「場館規劃與管理」、「體適能指導與管理」等之專業知識的發展方向。課程規劃以落實本系教學目標而設計,主要以下四個面向進行:
1.培養學生休閒運動相關全方位之基礎學科能力:例如管理學、行銷學、經濟學、會計學、資訊管理以及統計學等基礎科目,作為未來研讀運動行銷、賽會管理等運用學科之基礎。
2.訓練學生休閒運動的技能,成為專業領域之精英:課程除延續運動績優生之專長運動技能外,並安排水域運動、有氧運動以及極限運動等實務課程。同時在各種運動規則、場地設施特性、設備器材的需求、運動員的特質、各項運動技術的學習、訓練方式、運動傷害預防、賽會活動舉辦、各類運動觀眾的特質等,均有深入研討。
3.讓學生了解國內外運動產業架構,走在休閒運動領域的尖端:運動服務管理旨在探討核心運動產業、周邊運動產業。產業經濟行為、營運行銷、發展狀況、未來的趨勢,均為本系所重視的課程。
4.拓展學生國際交流合作,強化宏觀思維,厚植畢業生之就業競爭力:積極鼓勵教師及學生參與國際研討會,並補助學生參與國際競賽、海外實習及國際知名企業與學府進行學術交流。
本系學生應修畢128學分,修業年限四年,得縮短一年或延長二年,期滿成績及格者授予管理學士學位。本系課程大致分為校定必修、院必修與專業必修及選修等。校定必修課程共計28學分,如國文、英文、體育等;院必修科目為9學分,如管理學、經濟學、統計學等;專業必修與選修則分別為48學分與43學分(含承認外系10學分)。
(三)課程特色,配合產業需求與技術進步之實習安排:
(1)運動技能方面:開設了「運動專長訓練實務課」,此課程所佔學分最少(一學期一學分),但卻需花最多時間和精力,從大一開始有六個學期的實務課程,係由各運動團隊教練、老師帶領學生參與運動技能訓練與運動管理相關的實務訓練,並於課程後期安排、輔導學生考取相關運動領域的教練及裁判證照,以便日後擔任運動教練之職。此外,在運動技能部分,為讓學生擁有第二甚至第三專長,本系規劃了六門休閒運動實務課程,分別安排於前三年每個學期實施,讓學生至少除了原有之運動專長外,至少再接觸六種休閒運動,使學生具有競賽與教學能力。除此六項休閒運動技能外,為因應台灣四面環海以及配合教育部推廣游泳之政策,本系在游泳技能方面亦規劃了一學年的課程,並輔導學生考取救生員證照,以及延伸修習潛水課程,並配合考取證照,讓學生同時擁有運動技能及提升未來就業能力。
(2)休閒運動管理方面:為提升學生休閒遊憩活動之策劃、運動賽會舉辦、運動場館管理、體適能指導、運動服務、運動行政組織能力、極限運動指導、水域活動指導、休閒遊憩規劃與指導、運動產品製造與銷售等專業能力,本系規劃有各休閒遊憩專業課程並規劃校外160小時實習;校內實習需達240小時(課程名稱「休閒運動實習」),並配合管理學院Topping實習教學,鼓勵學生半年實習,由本系與優良運動產業廠商簽約並指派學生前往實習或可由學生自行尋找實習地點。目前與系上簽約的產業包含運動健身、運動行銷、運動休閒俱樂部等及其他運動產業。另,於畢業時亦需取得休閒及運動專業相關領域證照6點,對學生未來職場的競爭提供了一條實踐自我發展的途徑。
教學設備與專業教室
休閒運動中心內涵蓋體適能運動專業教室、舞蹈教室、技擊教室、飛輪教室、水域遊憩運動專業教室(室內潛水訓練池)、戶外遊憩訓練場(攀岩場),整合專業課程資源,並藉由專業實務教室搭配考取運動證照,有效提升專業教室使用率。這6間深具特色的專業教室,14項運動種類的專屬空間,更讓休運系在規劃課程發展、學生實習訓練增色不少,並成為本校辦理各項體驗活動、特色課程宣傳與參訪的亮點。也藉由這樣優質的運動場館,集合系上三大特色領域(體適能、戶外遊憩、運動產業)的課程模組,期許休運系成為南部地區首屈一指的休閒運動專業科系!
戶外遊憩訓練場,包含攀岩牆外,主要可訓練六大項目。首先前方的最大座的攀岩牆,高度從地上算起包含繩梯為十二米高,上方並設有大平台,可從平台上做垂降訓練,攀岩場左邊為抱石場,高度為四米高,戴上安全帽就可以不透過繩索進行攀登訓練。再來是攀岩牆後方的普魯士上攀場,主要是訓練如何以最省力的方式獨自上攀。攀岩牆左邊為鐵道式攀登,藉由身上特殊的快扣做攀爬訓練,最後攀岩牆上面有小鐵片,這是較高難度的先鋒攀登訓練,主要是訓練先鋒攀登手在岩牆上的保護點尚未架設前,攀岩者必須先鋒攀上去,沿路掛上快扣,再把繩子掛入快扣內作為確保。
戶外遊憩訓練場主要訓練陸域遊憩發展所需要的繩索、攀登、架繩、垂降等能力及技巧,並也對應系上主要課程如攀岩、溯溪、露營及探索教育,主要的職涯發展方向為高空作業員、登山、溯溪、攀岩指導、探索教育引導員等。
產學合作與國際交流
本校從107年度獲教育部補助執行第一期大學社會責任實踐(University Social Responsibility,USR)計畫,陸續自109~111與112~113年度接續補助第二-三期大學社會責任實踐計畫。依據教育部大學社會責任實踐第二期(109-111年)計畫,為引導大專校院強化在地連結,逐步投入國際場域實踐,創造實踐典範及社會影響,進而促進國際能見度,並同時鏈結自身所處地方關注領域的重要性,以達成越在地、躍國際的願景。USR計畫皆連結與計畫屬性相近「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的17項永續發展指標,接軌全球永續發展議題,以引導各大專校院於SDGs中尋找自己的定位,追求學校永續經營目標。
本校大學社會責任的實踐,為呼應高等教育的推動應重視與回應在地社會需求與期待,結合課程與教學,強化師生的大學社會責任感,積極參與在地的發展,與在地建立良好夥伴關係,利用專業豐沛產研能量參與地方創生或公共議題。本系配合學校USR整體校務發展藍圖規劃,與在地建立良好合作夥伴關係,提供專業的知識與技術,帶動區域產業發展。例如本系透過USR連結健身體適能與水域戶外遊憩等專業,分別在109年度-112年度執行USR師生團隊計畫,連結學校鄰近三環三線區域於仁武區、大樹區帶領本系體適能專長學生深入社區照顧據點,帶領長輩進行運動指導與社區志工培訓,計畫呼應SDG永續發展「目標3:良好健康與福祉」、「目標4:優質教育」與「目標11:永續城市與社區」;另水域戶外遊憩專長則進入蚵仔寮海域淨灘,並發揮潛水專業下海撿拾水中垃圾,計畫呼應SDG永續發展「目標3:良好健康與福祉」、「目標4:優質教育」與「目標14:保育海洋生態」。
本系另配合學校推動USR專題研究計畫,於111年度由曾建興老師執行計畫名稱:「社區高齡者功能性動作篩檢之初探性研究」,計畫呼應SDG永續發展「目標3:良好健康與福祉」與「目標4:優質教育」,林秉毅老師執行計畫名稱:「潛水課程中的海洋環境教育社會實踐」,計畫呼應SDG永續發展「目標4:優質教育」與「目標14:保育海洋生態」,112年度由曾建興老師執行計畫名稱:「社區高齡者肌少症最佳運動良藥之前驅性研究」,計畫呼應SDG永續發展「目標3:良好健康與福祉」與「目標4:優質教育」。本系配合計畫的執行與推動,自109~112年度共導入7門課次實施,參與課程學生502人次,結合課程與教學,強化師生的大學社會責任感,積極參與在地的發展,與在地建立良好夥伴關係,激發教師與學生專業成長。
證照輔導
本系協助學生取得專業證照,以利畢業後順利進入職場。依據教育部校務基本資料庫將證照分為英文認證、政府機關所辦之證照、國際證照與其他等四類。本系規定學生畢業條件至少須取得6點證照,對於證照的取得與種類規劃如下:
1.核心證照(共計1張):CPR或初級急救員1張為必要畢業門檻(不計點數)。
2.專業證照(共計6點):依修習領域或跨領域之證照共計6點以上。
本系除引進國際專業證照考試外,並積極培育體適能、水域遊憩、陸域遊憩、運動管理等證照課程,例如在水域運動證照部分,規劃學生先考取救生員證照、游泳教練、初級潛水員,進而再鼓勵及輔導學生參加高階證照的考取,如:救生教練證照、進階潛水員、潛水主管等。目前學生所考取之專業證照計有:急救員、救生員、(SSI)Open Water Diver、(SSI)Advanced Open Water Diver、游泳教練、(SSI)Diver Stress & Rescue等。另外在體適能及其他證照部分,如:(FISAF)體適能指導員、(AFAA)重量訓練教練、(IHFI)體適能教練、肌力與體能教練、X55有氧教練、初級矯正運動、幼兒運動遊戲指導員等。109至112學年度本系學生共計考取有2,842張證照。
就業發展
體適能健身產業:體適能運動指導員、團體有氧運動指導員、飛輪有氧教練、幼兒體能指導員、運動減肥塑身顧問、健體顧問、運動按摩員、運動傷害防護員、運動器材行銷專員、運動課程推廣專員暨各大飯店健度假村等身俱樂部、專業健身俱樂部、結合休閒與健身之指導員或經理人。
戶外休閒遊憩產業:潛水、獨木舟、風帆、風浪板、休閒海洋舟、水上救生、沙灘運動、溯溪、攀岩、登山、露營、休閒自行車騎乘、探索教育等指導員與企劃經理人。
競技運動教練:田徑、游泳、籃球、排球、羽球、桌球、網球、撞球、手球、跆拳道、競技啦啦、自行車等。
運動休閒服務產業:運動休閒服飾專員、運動鞋專員、運動錶業務專員、運動中心課務專員、運動課程推廣人員、外商運動用品採購專員、運動休閒場域從業人員、運動器材國貿業務、運動器材業務專員、專業運動經紀人、自行車維修技師、運動器材維修技師、運動企劃專員等、運動行銷產業:職業運動市場、運動用品設計、製造、行銷、通路等。
其他運動產業:運動場館建築、運動觀光、運動醫療服務與器材、運動傳播、運動經紀公司等服務。
國內各項公職考試:教育類行政人員、體育行政普考、高考、特考。
升學進修
本系畢業生可報考國內休閒運動管理相關研究所、體育教育學程(小學中學教育學程)、出國留學(運動休閒教育)
1.體育運動類:16校12個研究所4個博士班
2.體育運動結合其他領域類:10校4個研究所
3.體育運動相關類:16校5個研究所
4.可赴國外相關學門進修
學生榮耀事蹟
本系畢業生中在就學及競賽上皆有優良的表現,歷屆有多位學生考上研究所進行就讀及參與國內外競賽,且榮獲優異的成績。在國際賽事方面,丁立欣、許鈺欣、徐苡瑄、劉巧茹擔任2018年東亞盃U22女子手球錦標賽國手、楊惠芳獲選亞洲龍舟錦標賽與IDBF世界龍舟錦標賽國手、梁芳茹亞洲IFBB健美職業卡資格賽國手、劉文凱獲2019世界啦啦隊錦標賽國手、張峰銘或2019年第11屆阿拉夫拉運動會、2019亞洲沙灘排球巡迴賽澎湖公開賽國手,丁立欣、許鈺欣、徐苡瑄、劉巧茹、李翊萍、利品萱,林家元擔任2019年亞洲U22手球錦標賽國手、林家元擔任2019美國TAMPA AM世界公開賽、2019美國MAMN AM世界公開賽國手、黃律維、徐子恩獲選2019年第五屆亞洲大學盃巧固球錦標賽國手,鄧丞恩擔任2019年亞洲啦啦隊錦標賽國手,李翊豪、陳利洋、翁少杰、賴祈珉獲2020年世界盃室內選拔賽國手等成就。李翊誠榮獲2022年世界全項目溜冰錦標賽國手;廖承翰榮獲2023年第2屆蒙古烏蘭巴托東亞青年運動會國手;姚景愉榮獲2024亞洲青年暨U22拳擊錦標賽國手。此外,在國內賽事部分,本系學生在教育部主辦的賽事也榮獲不錯的佳績,113年全國大專運動會羽球一般男女混合組雙打賽(朱倧成、黃聖婷)榮獲第五名;跆拳一般女子組49公斤級(謝禮菁)第五名;112學年度大專排球聯賽男生組第二級第二名等。餘請參閱運動競賽績優名單。
優秀畢業校友
本系有多位已新創事業且頗具規模的優秀學生,在體適能領域中,如劉考洪在大學畢業後,就募集資金創辦了「Muku Gym慕谷健身房」,在高雄巨蛋附近頗具規模;另外,如王聖博也在大學畢業後,先在鳳山運動中心擔任教練,一年後決心創業,在屏東高樹開設當地唯一一間健身房。本系學生經過這樣完整的訓練,在業界都有卓著口碑,無論是戶外探索、水域活動,以及相關運動產業的發展,都是相當有成就,也代表著教學成效的展現。